明朝败家子

独孤天山

网游小说

弘治十一年。   这是一个美好的清晨。   此时朱厚照初成年。   此时王守仁和唐 ...

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-AA+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二百六十一章:天佑大明

明朝败家子 by 独孤天山

2019-1-8 14:36

  朱厚照说着说着,竟有些真情流露。
  其实这两日的历练,确实使他焕然一新。
  他是个有大抱负的人,从他自幼熟读兵法,练习弓马其实就可以窥见一二。
  一个没有抱负,没有足够毅力的人,是不可能做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弓马,学习枯燥的兵法的。
  因为真正的兵法,绝不是三十六计这样简单。
  一个能在沙场上指挥若定的将军,必定是一个事无巨细,俱都了然于心的人。
  他必须了解士兵,必须了解地理,了解天时,必须计算出士兵每日所需的口粮,能随时计算出,援军可以在何时抵达。
  这都是大学问,但凡是牵涉到了学问,都是枯燥无味的,单凭那孩子一般,过家家似得所谓战争。又或者是,读书人所臆想的那般,战争就是两边派出武将,先单挑一番,胜者则驱兵掩杀上去,最后大捷。
  又或者是,动辄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,将军们如傻叉一般,哎呀呀,遭了,咋办,锦囊一打开,有了。
  真正的战争,都是将军们指挥着数万数十万的军队,抵达战场,脑海里计算着无数种可能。
  战场之上,瞬息万变,哪怕一盏茶前的战事,和一盏茶后的战事,都可能全然不同的。
  这就需将军对于战场有着巨大的把控能力,他必须是那个最了解彼此军队的人,他也必须是最懂得山川河流,知道哪些地方,可能会遭遇伏击,哪些地方,适合驻扎军马,能精确的计算出援军到达的时间,能知道自己手里还有多少的预备队,可供投入战场……
  这些知识,恰恰是乏味的。
  而历史已经证明,朱厚照是个极优秀的将军。
  同样,当他真正有了同理心,有了感触,此时,他认真了起来,回顾着两日来的感受,不禁眼眶通红,满是失望的开口说道。
  “连杨师傅这样的人,本该是我大明未来的栋梁,可连这样的人,尚且都不知耕作为何物,不知农人们,平时吃的是什么,穿的是什么,却满口仁政,为劝农而拍案叫好,儿臣这些日子,所见所闻,心里只是感慨,杨师傅对不住那些供养他的百姓。”
  说着,他面露愧色。
  “儿臣……也对不住那些,辛劳于阡陌之间,缴纳赋税的农人啊,他们凄惨至此,而杨师傅们呢,却还在不断的对儿臣说,读书啊,学习圣人的道理啊,仁政啊……想来,有朝一日,百姓们要饿死了,他们依然,还在说这些吧,儿臣其实,也不懂什么大道理,只知道,做人不能太亏心,不然,难免夜里睡不安生。”
  “儿臣和王先生学习,不是因为,王先生的学问有多好,他的学问好不好,以儿臣的愚钝,其实……也看不出来。可是,王先生是第一个,在儿臣眼里,口里说着仁政,却肯俯下身去耕作的人,儿臣见过许多的大儒,父皇也将许多翰林安排在儿臣身边,可王先生,只有一个。所以儿臣愿意跟着他学习,即便是跟着吃一些苦头,手里满是老茧,脚里生出水泡,有时累得腰都伸不直,可……儿臣甘之如饴。”
  啪嗒!
  朱厚照跪下,他认真了。
  一开始,或许还只是因为争强好胜、不肯服输的天性使然,可说着说着,居然感动了自己,这其实也可以理解,两日的耕作,给予了一种新的视觉,这个视觉,使他看清了这个世界许多新的东西,他突然发现,自己不只是寻常的孩子了。
  看着那些农人,亲自去体验他们平日的生活,自己受的苦越多,越觉得无法忍受,越是累的气喘吁吁,他才越意识到,原来……自己这个太子,身上承担着这样大的干系。
  朱厚照眼眸泛着泪意,一脸坚定的说道。
  “儿臣往后,还会去西山,向王先生学习,若是父皇因此而要责怪,那就责怪儿臣好了,反正儿臣隔三差五,也已经被打习惯了。可是儿臣,不曾有错,儿臣只是不愿意,反反复复去听那些所谓仁政和爱民的道理,然后将自己关在书屋里,每日锦衣玉食,奢言着所谓的应当如何爱民如子,儿臣注定不会是一个令父皇称心如意的好儿子,因为儿臣觉得,相比于读书,世上还有许多,儿臣可以力所能及的事去做,就如王先生所言,人若是不从小处做起,却是满口春秋大义,满口所谓的大治之世,这……岂不是南辕北辙,请父皇……责罚!”
  干得漂亮。
  方继藩都忍不住差点脱口叫好了。
  王守仁的洗脑能力,真是一流啊,他方继藩打心里佩服。
  暖阁里,一片静寂。
  其实最震惊的,莫过于王华。
  王华脸色茫然起来。
  自己的儿子,交给了太子殿下这个……
  短短几日时间……这杨廷和和自己几年时间,都无法给太子殿下灌输的道理,可只两天的时间里,太子殿下……竟是懂了这么多,虽然有些地方,王华不甚认同自己儿子的主张。
  可这并不代表,他对儿子的主张完全的敌视,因为这其中,许多东西,本就是互通的,无论是任何学派,本质上,目的都是圣人的仁政,只是大家各有各的坚持,对通往仁政的路径,有争议罢了。
  至少有一点,值得欣慰,那就是太子殿下,竟也开始追求仁政了。
  天佑大明啊。
  王华居然激动的颤抖。
  那些没有教导过太子的人,是绝不会有这样感受的。他们永远不会知道,太子殿下是何等的固执,是何等的油盐不进,教导太子数年,王华有的只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而如今……太子殿下这一番肺腑之言,竟连自己都动心了。
  王华小心翼翼的抬眸,看了一眼方继藩。
  自己的儿子,也是一个固执的人,当初,自己的儿子,所坚持的是格物致知,这一点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在理学之中,所谓的格物,用朱夫子的话来说,即为:‘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’。
  也就是说,程朱的主要观点在于,格物乃是奔上圣人之道的途径,而如何格物呢,格物即物而穷其理,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,应事接物之类。其做法“须是今日格一件,明日又格一件,积习既多,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”。
  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,因而,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,你们这群渣渣,都读书,多研究。
  因此,才会有自己的儿子,跑去研究了三天三夜的竹子,伯安当初,是真正的信奉理学啊。
  自跟了方继藩,就开始变‘坏’了,越来越和理学背道而驰。
  王华从前对此大发雷霆,现在却茫然起来……这到底,是好是坏呢?
  似乎,从太子身上,王华没有看到太多的坏处,当然,其中也有一些离经叛道的地方。
  弘治皇帝深深凝视着自己的儿子,他突然有一种儿子完全变了一副样子的感觉。
  道理且不论,至少……太子比从前,多了几分使命感,似乎愿意承担起几分江山社稷的责任了。
  仿佛有一种东西,瞬间的插入了弘治皇帝的内心。
  太子……这是长大了吗?
  果然……不愧是自己的儿子啊。
  弘治皇帝激动的竟说不出话来,嘴角隐隐在颤抖。
  在他心里,张皇后可以纺织,作为天下人的表率,来向臣民们宣告,宫中倡议节俭。
  那么太子耕作,又有什么不好?这不但传出去,臣民和百姓们只会称颂太子贤明,而且,却也令太子尝到了百姓的疾苦,这……不正是自己所期望的吗?
  弘治皇帝的目光,从起先的严厉,接着变成了审视,而现在,却多了几分舔犊之情。
  长大了啊,果然长大了,终于开始有心了。
  唯一脸色苍白的,是杨廷和。
  他是詹事,看太子殿下的意思,从此以后,都跑去跟一个小翰林学习了,这小翰林,还是方继藩的门生。
  他完全不认同这些,他认准了,格物致知,读书的人,就该穷究自然之理,这是格物致知,是正道,跑去耕作,这能学什么,太子殿下要做农户了吗?
  他忍不住道:“殿下,你误入歧途了。”
  他本不该说这番话的,若不是急了,也不会如此的失态。
  众人才反应了过来,看向杨廷和。
  误入歧途,是很严重的指控。
  只在这短暂的平静之中,几乎每一个人,都开始在不断的思考起来,他们摇摆着自己的情感,不断的思考着此事的好坏,满脑子都在想,这到底是误入歧途,还是太子殿下已经长大,有了成熟的想法。
  这时……有人漫不经心的开口道:“老臣以为,太子殿下如此,没什么不好……西山……老臣去过,杨詹事所言的误入歧途,太言重了。”
  说话的人,此前一直在沉默,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。
  内阁大学士,刘健!
  第五更送到,太累了,睡觉。
上一页

热门书评

返回顶部
分享推广,薪火相传 杏吧VIP,尊荣体验